第240章 朱高炽的平衡之道_我的姑父叫朱棣
笔迷小说网 > 我的姑父叫朱棣 > 第240章 朱高炽的平衡之道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40章 朱高炽的平衡之道

  第240章朱高炽的平衡之道

  徐景昌和朱高煦走在一起,朱高燧也在后面跟着,不一会儿朱瞻基也凑了过来。黑小子看着前面携手揽腕,有说有笑的朱家兄弟,小脸上面,露出了愤怒的神色。

  “表叔,二叔,三叔,我今天损失了很大一笔钱。”

  徐景昌点头,“确实不小!”

  “还是皇爷爷败的!”

  “没错,就是你皇爷爷干的。”

  朱瞻基这个气啊,他攥着小拳头,怒冲冲道:“宁王违背国法,刑部已经判了,他们要世代还债,结果皇爷爷一句话,就给免了,这算什么?玩法弄权?”

  徐景昌道:“太孙,似乎不能这么说,陛下没有免除这笔钱,只是说代替归还……也就是说,要拿皇家的钱,补给国库,朝廷没有损失。”

  “可皇家有损失了,也就是我有损失了。”朱瞻基气坏了,“以前是我爹花我的钱,现在是皇爷爷,我太可怜了,表叔你说我该怎么办?”

  徐景昌眨了眨眼,“这就要看太孙的本事了……你需要多读书,想想有什么法子,可以管住伱皇爷爷,别让他到处乱走,也别让他随便见什么人。”

  朱瞻基认真想了想,“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,最好让他沉溺玩乐……架鹰遛狗斗蛐蛐,总有一样适合皇爷爷。”

  朱高煦和朱高燧脸都黑了,这兔崽子人不大,心是真狠。

  万一等他登基,咱们绝对没有好下场……要把干脆找个借口,把这小子推运河里面淹死算了……

  老朱家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那是真没话说。

  他们几个在后面闲聊,前面的朱棣丝毫不知,他们已经走进了英烈祠堂的第一层院子……这里是陈列室,主要存放着一些重要的文物……

  比如放在最中间的,那是什么玩意?

  诸王揉了揉眼睛,这才看清楚,原来是个缺了口的粗瓷碗。

  不会是当年皇考用过的吧?

  朱棣走过来,小心翼翼取出,捧在手里,展示在兄弟们的面前。

  “这是不久前从凤阳请过来的。”言下之意,虽然不一定是当初老朱用过的,但至少有那么点关系。

  “咱们朱家不容易啊!皇考年轻的时候,一场灾荒,家破人亡,那么多亲人都走了,只剩下皇考一人,去寺庙当沙弥,捧着破碗,走遍淮西,四处乞食。风餐露宿,栉风沐雨。彼时谁能想到,这么个乞丐能坐拥天下?”

  诸王纷纷点头,朱橚也叹道:“是啊,父皇创业艰难,以布衣取天下,亘古未有,千古一人!”

  朱棣点头,“五弟讲的没错,所以咱们这些当儿子的,更要珍惜父皇的基业,要时刻为了这个大明朝好。要是这个江山,在咱们手里败了,当真没法去见皇考。”

  诸王纷纷点头。

  朱棣小心翼翼放回这个破碗,又向两旁看去,这里面的东西,十分丰富……有一方大都督印,旁边配着文字,这是当初朱文正用过的。

  提到了朱文正,就不得不想起洪都之战。

  那绝对是朱元璋集团最关键的一战。

  朱文正率领着两万多人,顶着几十倍的敌兵,死守洪都一百来天,愣是把陈友谅打得一点没脾气。

  随后老朱主力赶来,鄱阳湖决战,一战奠定了南方大局,也奠定了统一大势。

  此战之后,数十万朱元璋的猛将强兵,势不可挡。

  灭张士诚,北上收复中原,直捣燕云……

  一想到这些,朱棣都觉得热血沸腾,激动不已。

  只不过由于朱文正下场不好,洪都鏖战的事情没人敢提,居然渐渐遗忘了。

  如今英烈祠堂之中,居然有这一方大都督印,实在是用心了。

  除此之外,这里面还有更重量级的宝贝,那就是当年朱元璋的《谕中原檄》。

  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!

  哪怕过了几百年,这八个字依旧熠熠生辉,掷地有声!

  甚至还被人拿去搞了二创。

  朱棣俯身,看着谕中原檄,脸上洋溢着难得的笑容。

  “你们看看,这就对了,咱们大明是驱逐胡虏而来,是重新恢复了中华。父皇写得明明白白,还说什么殿兴有福,简直胡说八道!”

  跟在身旁的蜀王朱椿也探身看去,仔细阅读,随后感叹道:“没错,没错!就是这样!陛下,臣弟想要一份副本,拿回去用心研读。”

  朱棣笑道:“皇考当初就说你是蜀秀才,是咱们兄弟里面,最会读书的,想必你能做出一篇更好的文章!”

  朱椿脸色微红,感叹道:“臣弟过去就是个糊涂蛋,根本没有读懂。从今往后,臣弟只想脚踏实地,用心研读,只求不要曲解了古人就好。”

  朱棣点头,欣然道:“你有这个心,就必定能成。”

  朱棣带着大家伙,看了一圈……不得不说,徐景昌着实用心了,这里面收集的东西算不得多名贵,更不是金光闪闪的宝贝,但是每一样,都代表着一段大明朝的光辉历史,堪称无价之宝。

  一圈看下来,朱棣回头看了看几个兄弟。

  “你们都说说吧,有什么心得体会?”朱棣问了一圈,最初没人敢搭话。

  沉默了半晌,还是宁王朱权仗着胆子道:“陛下,臣弟想说两句,又怕说错了,陛下见怪。”

  朱棣笑道:“你怎么胆子这么小了?朕不是帮你还钱了。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,手足兄弟,俺怪你什么!”

  得到了鼓励,朱权终于仗着胆子道:“回陛下的话,臣弟有两个心得,其一,皇考创业维艰,着实不容易。谁能想到,一个僧人乞丐,竟然能坐拥天下,成为华夏之主?更是驱逐了胡虏,拿回了汉家江山,这是多不容易?至于其二,我想是咱们大明朝,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。和其他朝代都不一样,咱们是重兴道统,再造中华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国策,也是情理之中,不必大惊小怪……不知道诸位兄弟意下如何?”

  朱权这话说得很有水平,上半句是吹捧了老朱,下半句则是不着痕迹吹捧了朱棣。

  大明朝万象更新,朱棣用出什么新手段,制定新国策,你们就老实听着,谁也别调皮捣蛋,不然有你们的好果子吃。

  诸位藩王自然听得明白,有人赞同,有人反对,但是却没人敢反驳。

  难听的话朱棣已经说完了,木已成舟,他们也是无力回天。

  没法子,只能赞同。

  “我们都同意陛下的宗室条例,陛下深谋远虑,都是为了大明朝好,都是为了光大皇考基业。”

  “陛下不容易啊,四哥用心良苦啊!”

  ……

  面对一群弟弟们的吹捧,朱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
  “好,咱们继续,去后面拜祭中山王,拜祭所有有功之臣。”

  朱棣心情大好,困扰了大明朝很长时间的宗室问题,总算是有了个结论,虽然算不得完满,但总归是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。

  消息很快传到了应天,武英殿之中,蹇义和夏原吉,还有其余众臣,颇为感慨。

  “夏尚书,你能估算一下,可以节约多少开支吗?”

  太子朱高炽好奇问道。

  夏原吉笑道:“殿下,王府的俸禄就不用说了,一个王府,还要配属三卫兵马,还有各种工匠。要供应一个王府的开支,就需要消耗一个府的财赋。只怕还不够。如果是塞王,那就更多了。臣粗略估算,这一项德政,也能节省五百万两以上的开支。地方百姓更是受益匪浅。”

  夏原吉顿了顿,又道:“裁撤了王府之后,眼下地方情况很清楚了。没有了王府田庄,清丈土地,又能增加不少税收。总而言之,此举好处极大,利国利民。”

  朱高炽心情大好,“这么说定国公又立了大功?”

  夏原吉怔了怔,尽管不愿意承认,还是点了点头,“定国公属实有过人之处,他能说服陛下,改革宗室,功在天下,各地百姓,都会感念定国公恩德的。”

  朱高炽点头,“夏尚书能如此说,足见心胸开阔,我替表弟谢谢夏尚书。”

  夏原吉忙道:“臣只是实话实话,不敢违心罢了。”

  朱高炽赞道:“这就很难得了,夏尚书,此举裁撤了各地的王府,我有个想法,就是把各地的王府改成学堂。”

  “王府改学堂?”夏原吉警惕起来,“殿下,你要怎么改?”

  “很简单,就是把原来给王府的开支,转成学费,把王府清出来,。用作学堂。然后招收天下学子,进入学堂读书。以朱家藩王府邸,为天下士子求学之所。以奉养藩王之钱粮,为大明育才,此举也算是利国利民吧?”

  夏原吉的脸色就是一变,旁边蹇义的神色也不好了,其余重臣,也是一变再变。

  “殿下,还是以节省民力为主,让百姓多休养生息吧。”蹇义缓缓道。

  朱高炽似笑非笑道:“休养生息,不是什么都不干。而且就算停了王府的开支,这些钱也未必就回到百姓手里。还不如拿来办学。我估算了一下,这么一来,至少可以增加数万学子。”

  夏原吉顿了顿,为难道:“殿下,这些王府,以北方居多,这么做,只怕对南方读书人不妥。”

  朱高炽突然笑了,“夏尚书,你难道忘了,眼下的格局,南方士子可比北方好多了!我这也是平衡南北啊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mi9.com。笔迷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bimi9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